体验红色之旅重温峥嵘岁月
内蒙古新闻网  19-06-11 11:44  【打印本页】  来源:内蒙古旅游报

  5月17~18日,由自治区网信办、内蒙古日报社、自治区旅游协会共同主办,内蒙古旅游融媒体承办、腾讯旅游内蒙古协办的“伊利杯——穿越内蒙古”大型旅游采访活动走进巴彦淖尔市,体验红色之旅,重温峥嵘岁月。

  西北粮仓贡献巨大

  5月17日11时,采访团一行来到冯玉祥西北军粮仓博物馆,感受冯玉祥的大将风范。

  粮屯、木船、皮筏……看着这些老旧的物品,眼前浮现出当年运送军粮的忙碌景象。

  冯玉祥西北军粮仓博物馆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西南1.5公里处,是内蒙古首个以粮食仓储文化为主题布展的博物馆。

  在西进援甘平陕时,冯玉祥根据磴口的实际发展,给南京国民政府打报告申请在此设县。冯玉祥在磴口县设三盛公区,并在该区设粮站,建粮仓,给大部队运粮。当时,运输的粮食主要是糜子和小麦。

  冯玉祥曾在回忆录中写道:“磴口位于黄河之边,原属阿拉善旗管辖,磴口以西,出产一种肉苁蓉,销运广东南洋一带,年达十几万元。中国地大物博,真是随处都有宝物……”

  站在冯玉祥将军的雕像前,游客贾女士说:“看着这些还原的场景,就像冯将军在眼前一样。通过参观西北军粮仓博物馆,可以深切感觉到河套人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作出的巨大贡献。”

  兵团精神芳华永驻

  5月17日11时40分许,采访团一行来到坐落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乌兰布和农场场部的兵团文化红色旅游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兵团战士”石浮雕,这座石浮雕由汉白玉雕刻而成,刻画了47名兵团战士生产、生活的场景,栩栩如生,艺术地再现了兵团战士战天斗地、屯垦戍边的光辉历程。这里原为北京军区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一团,是内蒙古第一个兵团文化基地。景区由内蒙古兵团博物馆、兵团战士雕像、石浮雕、原一团建筑群组成。

  在兵团文化红色旅游景区,采访团一行参观了内蒙古兵团博物馆。该博物馆始建于2008年,于2015年正式向游人开放,这里曾经成功举办两届内蒙古兵团文化艺术节,邀请到来自全国各地数千名兵团战士。

  兵团人在内蒙古屯垦戍边,亦兵亦农的奋斗过程中,树立了艰苦奋斗、屯垦戍边、奉献青春、坚韧不拔的兵团精神。

  在辽阔的草原上,兵团战士们曾与风为伍,与雪为伴,用青春谱写乐章,每一个音符都包含着酸甜苦辣,每一段历程都书写着难忘的故事。

  随着时代的发展,兵团改制后,1979年8月1日正式投产的57化纤厂,5年为国家生产了大批化纤混纺布,填补了自治区化学纤维纺织品的空白。4师的玻璃厂于1973年11月30日建成投产,不仅填补了自治区无平板玻璃厂企业的空白,还一度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平板玻璃厂,到1994年,年利润达4000多万元。

  采访团成员表示:“兵团精神走过近半个世纪,一部兵团史,就是一部奉献史,一部担当史,兵团精神不仅属于历史,属于当代,更属于未来。”

  五原战役声势浩大

  5月18日11时30分许,采访团一行来到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馆,找寻抗日战争中内蒙古各族儿女共同抵御外侮的红色记忆……

  内蒙古五原抗战纪念园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是内蒙古自治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防教育基地。园区由追忆大道、城门区、抗战纪念馆区、烈士陵园区、历史风貌区组成。

  1940年3月20日,抗日名将傅作义所部35军及其友军打响了五原战役,经过3昼夜的激战,于3月22日下午取得了胜利,史称“五原大捷”。然而,在这次战役中,679名将士为国捐躯,长眠于塞北这片热土。傅将军为了缅怀英烈,当年在此修建抗日烈士墓一座。

  在参观过程中,看着眼前的景物,1940年3月那场充分展现民族精神的“五原大捷”的枪声犹在耳畔回响,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进行殊死搏斗的惨烈场景又浮现在眼前……

  红色旅游内涵丰富

  据了解,2018年,巴彦淖尔市红色旅游收入达到1.956亿元,同比增长20%,接待游客46.178万人。

  巴彦淖尔将加大红色旅游规划和资源整合工作力度,立足于整体开发打造精品的发展思路,逐步开发建设一批文化品位高、教育意义强的红色旅游精品。以纪念园、誓师台、博物馆等为资源,为来自巴彦淖尔市内外的学校、机关、工厂、农村、部队等单位的学生、干部、职工、农民、军人安排入队、入团、入党及各种纪念仪式;围绕主旋律举办特色展览,做到一年一个新主题,一年一个新展览,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资源;举办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例如主题征文、群众演唱会、书画展等。同时还要结合“七一”“八一”“十一”“九·一八”等重要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纪念活动,弘扬革命传统、挖掘红色旅游内涵,提升红色旅游影响力。(文·图/李丽 李樱桃)


[责任编辑: 任镜宇]
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草原客户端,关注更多内蒙古更全、更新的新闻资讯。扫描右侧二维码或搜索内蒙古日报(或直接输入neimengguribao)关注内蒙古日报官方微信。

    内蒙古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 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内蒙古新闻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方式:0471-6659743、6659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