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是我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6月3日上午,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武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活动在可镇举行。现场展演展示的非遗项目丰富多彩,吸引了许多群众前来观看。
10时许,活动正式开始,现场锣鼓喧天,气氛热烈,歌舞、快板等精彩节目依次亮相。
“哥哥在那高山顶上,二摸腰腰,手拿上镰刀,拾喽拾喽,拾喽喽……割莜麦。”当高亢嘹亮的《割莜麦》响起时,台下爆发出一阵叫好声。原来这首好听的歌是武川的“特产”——爬山调。2008年6月,武川爬山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场,流动图书车还为村民带来了精神食粮,图书种类齐全,经济、法律、科普、文学一应俱全,村民可以免费阅读,也可以办理借书证借阅。一刘姓村民说:“有戏看,又有书看,这活动搞得非常有意义。”
为了感谢非遗传承人的无私奉献,呼和浩特市非遗保护中心联合内蒙古弘世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青城诀体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内蒙古新誉华双体育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对武川县贫困非遗传承人开展精准扶贫活动,发放慰问金6000元。
说起武川莜面,最正宗的当属石磨莜面。当日,土窑石磨莜面的代言人陈月换把他的石磨莜面也搬到了活动现场。
陈月换说,他现在种的莜麦,都是传统方法耕种。首先,他选取的是小颗粒莜麦种,虽然产量低,可保留了莜面原有的味道。播种时,他采用铁犁耕地,人工撒种,地里施的是农家肥。对于磨面,虽然钢磨省时省力,但他还是选择石磨。他说,钢磨要先脱皮,而莜麦里的一部分营养成分就在莜麦皮里,石磨磨面可以完好地将莜麦皮里的营养成分保留下来,做出来的莜面味道纯正。
虽然传统方法耕种加工费时费力,但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武川古老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现在,人们慢慢地认识到了石磨莜面的优点,吃石磨莜面的人也越来越多。
在莜面饮食制作技艺展台前,传承人有的搓莜面鱼鱼,有的推窝窝,随着一双双巧手上下翻飞,一笼笼莜面鱼鱼和窝窝呈现在大家面前。
非遗传承人贾银凤也来到了现场,她两手能搓9根莜面,先后参加过6次莜面技能大赛,曾经获过个人一等奖。贾银凤说,自去年被评为自治区级非遗传承人后,她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在以后的日子里,她会努力传承莜面饮食制作技艺,让更多的人吃到武川莜面。
现场除了武川石磨莜面,还有武川刻纸、剪纸等。陈永祥的剪纸技艺是在传承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探讨新技法,把粗犷的作品做得更精细。评为呼和浩特市非遗传承人后,他自觉担负起非遗传承的重任,担任武川县第一小学的特色课老师,多次走进学校,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剪纸非遗技艺,让剪纸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武川县非遗中心主任胡国栋说,近年来,武川县有以“爬山调”为代表的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等非遗项目10多个,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更好地传承和保护。
武川县历史悠久,1600多年前北魏王朝在此建立著名的“六镇”之一的武川镇。
武川也是帝王之乡,是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王朝的发祥之地,境内秦汉长城、北魏古城、金界壕、丝茶古道及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旧址,是展现武川历史文化和红色文化的重要窗口。
呼和浩特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副局长娜敏说,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通过今天的活动,营造出保护文化遗产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动员全社会共同参与、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树立起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使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薪火相传。
此次活动由武川县人民政府、呼和浩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办,武川县文化旅游体育局、呼和浩特文化人才(库)百人百组百万人带动工程组委会办公室、武川县文化馆承办,旨在全面展示武川县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的成果,动员人们认识非遗、了解非遗,并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非遗文化。(文·图/李樱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