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落实中央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文旅发展与扶贫开发有机融合,2019年额济纳旗文化旅游广电局在旗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旗扶贫办的大力支持下,精准把握旅游扶贫工作的延续性、长效性,注重构建景区与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精准扶贫、均衡发展”建立健全扶贫长效机制,扎实开展旅游扶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务实创新,乡村旅游扶贫成效显现
今年年初,额济纳旗文化旅游广电局紧紧抓住当前乡村旅游发展良好机遇,把扶贫与乡村旅游开发相结合,积极引导农牧民参与到农牧区旅游开发中。一是引导部分农牧民从事农牧家乐、旅游商品销售等行业。目前,全旗共有农牧家游经营点35家,其中星级乡村旅游接待户14家(五星级2家、四星级4家、三星级6家、二星级1家)。二是引导农牧民加入旅游专业合作社,使乡村旅游产业与嘎查集体经济共同发展。积极鼓励农牧民通过从事家庭旅店、越野冲沙车、骑马乘驼等方式,参与到景区旅游产业中。截至目前,旅游专业合作社共7家,带动291户近千人参与经营,其中贫困户37户。
目前,全旗从事旅游产业建档立卡贫困户共计63户146人,每户年均增收13637元,每人年均增收5885元。其中42户92人从事餐饮住宿,15户39人从事骆驼骑乘,3户8人从事蜜瓜、苁蓉等土特产品销售,2户5人为游客提供沙漠越野服务,1户2人从事帐篷出租。
按图索骥,旅游景区扶贫亮点呈现
额济纳旗文化旅游广电局紧抓文化旅游发展良好态势,结合地域实况、资源禀赋,科学制定《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计划》,实施“景区景点+农牧户”战略,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
景区门票收入分红释放红利。通过景区带动扶贫,农旅融合扶贫等方式,使更多农牧民更加主动地参与旅游景区经营,共同分享旅游产业发展释放的红利。2019年2月发放2018年景区门票收入分红近400万元,共涉及406户名农牧民,受益面达全旗3个苏木镇10个嘎查,受益农牧民近1000人,涉及贫困户达67户165人,每户最高可获得3.79万元。这也是额济纳旗连续第6年从旅游景区门票收入中为景区内农牧民发放门票收益红利,已累计发放1500万元,较2013年增长了280%,较2017年户均增收5%。
注重生态建设及时支付草场租用补偿金。一是要求旅游景区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开展绿化工作,统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A级景区通过新建水坝、修复水利灌溉设施、加强河道两侧环境治理、杀菌灭虫等方式不断加强景区生态建设和植被恢复,切实改善农牧区人居环境。二是景区严格按照协议约定时间及时向农牧民支付承包租金,保障农牧民草场收益,每户农牧民收益最高达9万元。
倾力帮扶,旅游扶贫成效实现
积极指导和协调各景区按照“携手帮扶、共同发展、共建共享、互惠共赢”原则,达到景区增效、农牧民增收的共同发展目标。一是坚持项目带动就业,协调胡杨林景区、黑城弱水胡杨风景区免费为农牧民提供40座商铺及骑马乘驼项目场地,2019年各苏木、镇农牧民近400峰骆驼入驻景区,每峰骆驼收入约1.2万元;大漠胡杨景区投入45万元协助牧民巴特尔家、娜茨格家、胡杨女人家建设餐饮、住宿等特色体验项目3处、商贸点4处、蒙古包11顶、旅游厕所2处,带动巴特尔家、娜茨格家参与景区娱乐项目经营2处,每户年收益最高达5万元。二是在公平合理的前提下,协调各景区优先为救助对象提供景区就业岗位以此提升困难人口创收能力。截至目前,已安排13人到旅游企业就业,年收入4万元以上,其中涉及贫困户5户。三是景区在不断提升、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帮助原住民维修道路、修缮房屋、美化环境、检修水电、购买保险等,2018至今在帮扶方面投入资金共计180余万元。景区原住民在享受合作共赢带来丰硕成果的同时,自觉肩负起行业市场监督的责任,帮助景区开展秩序管理、值守巡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