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代四神纹青铜镜
该青铜镜为2023年5月呼和诺尔镇外来务工人员在海拉尔河南岸沙丘采集上缴。
图片说明:该铜镜直径6.8CM、厚度0.4CM
铜镜为挂式钮环,器表呈现沙地出土特征,模铸图案较为清晰,镜面擦拭使用痕迹明显。主纹为四神纹,又称"四灵纹"。间装以花卉纹和蟾蜍纹,为中国传统装饰纹样。
“四神纹”是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种神像组成的纹饰,是汉代以来广泛出现在瓦当、铜镜中的祥瑞图像,体现了古人辟邪恶、调阴阳、吉祥美好的祈愿和方位观念。
古人观天象,将黄道和赤道附近的28星宿分成4组,每组7星宿。按照《周易》“在天成像,在地成纹”的观念将四神形象从七星宿中提炼出来,即青龙代表东方七宿、白虎代表西方七宿,玄武代表北方七宿,朱雀代表南方七宿。
铜镜中心部分图案蟾蜍纹是唐境钮上常见的纹饰,辽镜也受到唐镜这种纹饰风格的影响。蟾蜍在传统文化中,是嫦娥的化身,或者月亮的化身。东汉张衡的《灵宪》中说:“嫦娥逐托身于月,身为蟾蜍”古人也称月亮为“蟾宫”。蟾蜍繁殖率高,生命力强,代表家族兴旺、多子多孙,五谷丰登。
东汉四神铜镜(图片出自石河子大学博物馆)
唐四神月宫图铜镜(图片出自网络)
唐四神纹铜镜(图片来自《镜映乾坤:罗伊德·扣岑捐赠中国古代铜镜展》唐宋篇)
该铜镜上的蟾蜍与四神组合,在方寸之间,抽象表达了星宿月宫景像和宇宙观念,除了正衣冠,带在身边祈福辟邪。
海拉尔河流域在辽时为契丹人辖地,陈巴尔虎旗境内为乌古、敌烈两大部族居地,辽朝设“乌古敌烈统军司”进行管辖。相关遗址及大量出土文物表明,在古代,呼伦贝尔地区与中原地区有着畅通的贸易往来,特别是公元49年(建武25年),东汉与鲜卑“始通驿使”,至公元719年(唐开元七年),呼伦贝尔受到唐王朝管辖,深刻影响了北方游牧民族封建化进程,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广泛影响。该铜镜出现在遥远的边疆牧区,是辽代与北宋南北对峙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又一见证,反映了游牧民族对中原文化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