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千百年来养育了一代代华夏儿女。曾几何时,由于气候等因素,黄河沿岸生态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国家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沿黄生态走廊建设等一系列生态重点工程后,昔日的荒山荒坡披上了绿装,黄河沿岸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如今,首府深入实施“三北”六期工程,全面打响新一轮黄河“几字弯”生态建设攻坚战。
托克托县:有效改善沿黄区域生态环境
近日,记者在托克托县双河镇黄河北岸的绿博园看到,一排排果树枝繁叶茂,海红果、大杏等果实累累,散发出阵阵诱人的清香。
据托克托县林草局业务室工作人员董冬生介绍,黄河托克托县段全长37.5公里,这里既是沿黄一带的生态脆弱区,也是沿黄生态走廊建设的重点区域。近年来,托克托县的沿黄生态走廊建设工程先后实施了8万多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实施了2.5万亩,其中包括绿博园、郝家窑一遛弯经济林等项目。绿博园位于黄河北岸的梁头上,项目区占地面积为2600余亩。该项目集生态观光、花卉展示、果蔬采摘、苗木培育为一体,充分利用黄河台地及景观资源,将台地沟壑转变为优势资源,与黄河梦幻水世界、神泉旅游景区、观景台等呼应,共同促进托克托县沟域旅游文化积极发展,丰富了沿黄休闲观光经济带旅游种类。
该项目实施过程中,依托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重点造林工程相关政策,以经济林种植及花卉展示为突破口,培育和发展经济林果采摘、加工等林下产业。项目的建成对托克托县旅游开发、农林科普、生态建设作出很大贡献。目前,已种植各类经济林和防护林树种100余种,现绿树成荫、果实累累,并被托克托县工会命名为劳模林,通过开展线上线下义务植树宣传,发动群众进行认种认养、捐资捐物等多种形式,在全国义务植树网募集资金已达到100多万元。
董冬生介绍,托克托县实施了五期“三北”工程,一期工程在五申镇、乃只盖乡种植了枸杞、葡萄;二期工程在乃只盖乡种植了苹果梨;三期工程在103省道新营子至白庙子沿路种植了新疆杨;四期工程进行补种树木;五期工程建设了绿博园。
“过去我们这里是一大片荒山荒坡,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沙尘天气频繁,实施生态工程后,生态环境好了,出现了很多野生动物,有狍子、兔子、野鸡、石鸡、狐狸、獾子等。其中狍子每天凌晨四五点的时候出来吃草觅食,有时卧在树林中,看见人也不怕,已经把绿博园当成了自己的家。”绿博园看护人员王常在介绍,他在绿博园工作了三年,刚来的时候没有狍子,从2022年开始有了狍子。现在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野生动物也越来越多了,从托克托县林草局防火监控中经常能看到狍子的活动情况。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郝家窑旅游业的发展,也增加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
记者在郝家窑村看到,这里到处是连片的鱼塘和挂满枝头的葡萄园。沿黄公路两侧,行道树挺拔高耸,绿树成荫。很多村民在路边摆摊销售自家种植的葡萄,不时有车辆停在路边,不少游客在品尝、购买当地的葡萄等特产。
郝家窑村村民刘海介绍,他今年60岁,在他儿时的记忆中,身边的山是荒山,光秃秃的,很少有树木。这些年来,国家实施的生态工程改变了家乡的生态环境,环境好了,旅游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他种了十亩葡萄,一年有十多万元的收入。而在过去,人们一年也没有多少收入,村民个人种葡萄树的也很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他种植的葡萄规模也越来越大。过去,因为旅游的人少,葡萄销售主要靠本地消费。现在游客多了,村民们有的开起了农家乐,有的种葡萄,有的养鱼,家庭收入越来越高,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了。
“下一步,托克托县将重点在沿黄地区开展生态修复抚育工程,在原有林地的基础上选择更加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入手,进行补植补种和树木的更新。在保护母亲河的同时,有效改善沿黄区域生态环境。”托县林草局副局长王瑞军介绍。
清水河县:生态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清水河县的沟沟梁梁,放眼望去,目光所及,漫山遍野都是绿色,处处层峦叠嶂,很是壮美。
黄河流经清水河县境内75公里,纵贯县境西部,由北向南,北从喇嘛湾小石窑入境,南至单台子老牛湾阎王鼻子出境。
记者在前往老牛湾景区的沿路看到,山坡上的鱼鳞坑里,一株株油松像战士一样排着整齐的队伍,傲立其间,守护着秀美的山川。
老牛湾位于山西和内蒙古的交界处,以黄河为界,南依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是一个鸡鸣三市的地方。黄河从这里入晋,内外长城从这里交汇,晋陕蒙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我国黄土高原沧桑的地貌特征在这里彰显。这里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
2014年,清水河县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抓住黄河峡谷、长城遗址和原生态民俗风光等独特的资源优势,加快了景点配套设施建设,启动实施了旅游区直观坡面绿化工程,项目区建设面积为5000亩,位于清水河县老牛湾镇(原单台子乡),途经营盘峁村和单台子村等,主要栽植了樟子松、油松和山杏,到2017年工程全部完工。
王亮,清水河县林草局建设中心绿化股股长,也是当年老牛湾旅游区直观坡面绿化工程建设项目的技术员。“这里的每个山坡、山头我们都是用脚步丈量过的,每棵树我们都一一数过。”站在单台子村的山顶上,王亮感慨万千。“别看这些松树个头小,树龄可不小,它们已经十五六岁了,能在这种石头山里活下来,还能长这么高已经非常不容易了。”王亮指着山上的油松介绍,当年这些树种下去时只有五十多厘米高,现在平均有一米四高。由于干旱缺水,前期生长速度慢,现在随着生态的改善,植被覆盖度高了,水土保持好了,生长速度高于前期。“种这些树我们下了很大辛苦,这里是石头山,土地肥力不足、浇水困难,成本高,施工难度大,我们当年苦思冥想的是怎么能把树栽活。白天调查地块儿,晚上搞设计。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栽什么树、怎么栽、株行株距多大,既要保证成活率,又能达到绿化效果。为此,我们动了很多心思。最后确定这里最适合的树种是油松、山杏,株行株距是‘三乘三’,调查后按株结算保成活。因为这里是石头山,施工队的工人用镐头挖坑儿,一天也挖不了几个,有的地方缺土,要从外面把土端来放进去。我们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达到了现在的效果。我们的经验就是挖大坑、深坑,栽壮苗,保水分,严管护、勤补植,抗旱保活。通过不断的努力,栽种第一年树木的成活率就达到70%,经过三年补植,树木保存率达到85%。当年,清水河县林草局、施工队、监理部门20多人手拉着手、走过一个个山头、对一棵棵树苗进行清点入账。经过几年的生长,项目区林草植被覆盖度高,生态效益明显,起到了很好的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的作用。看到这里荒山披上了绿装,我感到非常欣慰,很有成就感。”王亮自豪地说。
清水河县老牛湾旅游区直观坡面绿化工程的建设充分利用了清水河县的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将资源培育、保护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绿化植被的效益,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成为了清水河县新的经济增长点,极大地推动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清水河县老牛湾镇新窑上村,紧邻老牛湾国家地质公园,内蒙古博煜农林牧开发有限公司在这里打造了一个占地2500余亩的冰棠庄园。冰棠庄园2013年租用荒山荒地,依托当地土壤及气候资源条件,结合现代科技致力于清水河县特色种养殖产品的引进与开发。是一个集窑洞民居、特色水果采摘、黄河水产养殖、农作物加工销售、禽类养殖和体验当地民俗文化为一体的原生态文化体验基地。园区栽植各类经济林80000余株,分为海红果种植区(海红果园)、观光采摘区(采摘果园)、禽类养殖区(栖谷乳鸽养殖场)、休闲旅游接待区(民俗文化园)四个特色功能区。
记者近日在冰棠园区看到,园区内果实累累,红红的海棠果、山楂果挂满枝头,到处是一派丰收喜人的景象。工作人员介绍,园区除了有山楂、海棠果之外,还种植了大接杏、白水大杏、欧李等优良品种,引进了核桃、樱桃、毛桃、人参果、鸡心苹果、葡萄、香梨、寒富苹果、红肉苹果等多种经济林木;嫁接当地品种123、黄太平、槟果、夏果等,林下套种着清水河特色农作物、蔬菜。种植区从每年的四月份到十月份,生产要持续半年多,一年下来有2000多人次在此打工,村民年收入能增加三四万元。
市林草局: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记者从市林草局了解到,黄河“几字弯”攻坚战规划期为10年(2021年—2030年),主要通过实施林草生态建设、退化林草修复、封山育林、矿山修复、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等措施,实现河湖湿地保护、流域综合治理不断提升,区域森林、草原、湿地、荒漠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进一步好转,生态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整体改善我市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为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首府力量、体现首府担当。
根据“国土三调”数据,全市“林草湿”总面积1494.09万亩,占国土面积2578万亩的57.9%,其中,林地604.82万亩、草地831.89万亩、湿地57.38万亩。根据公布的2019年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全市荒漠化土地面积1283万亩、沙化土地面积38万亩。
按照规划,2021年—2030年我市将实施造林种草94.6万亩、实施林草质量提升175.6万亩,全面完成“三北”工程六期建设任务270.2万亩。到202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7.89%,较2021年的15.78%提高2.11个百分点;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0%;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35%,较2021年的21.4%提高13.6个百分点;荒漠化土地面积较2019年减少20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减少25.78万亩。到203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0.01%;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50%左右;全市湿地保护率达到36.2%以上。实现造林空间全覆盖,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全市森林、草原、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我市将重点实施沿黄生态廊道绿带项目。到2025年,实施清水河县重点生态区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新造林8828亩,退化草原修复与改良12万亩,森林质量提升4.7万亩,森林抚育12.46万亩,低质低效林改造5.3万亩,退化林修复10.1万亩。实施黄河托克托县段北岸提质增绿项目,退化林修复5万亩,中幼林抚育1.6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人工种草1万亩。
目前,市林草局正大力推进实施“三北”六期工程,确保在增绿量、优林相、提高森林覆盖率上取得明显进步。发挥好呼和浩特市“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作用,切实牵头抓总,建立健全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完善管理制度,组织推动农牧、水利等部门把如何推进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管理等重大问题研究透、谋划好,细化方案组织实施。抓住国家修订、编制“三北”工程总体规划和阶段性规划的窗口期,加强沟通对接,力争将大青山生态综合治理、敕勒川草原生态提升、黄河流域沙化土地可持续治理等重点工程项目纳入国家规划,目前已组织9个旗县区申报“三北”六期工程建设任务270.2万亩,其中包括沙化土地综合治理任务220万亩。落实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建设任务,已起草《呼和浩特市深入实施“三北”工程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实施方案》初稿,共制定26项具体举措,其中林草任务14项,重点围绕北部大青山、南部黄河湾两大生态屏障进行生态建设和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