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银装素裹,成群的麋鹿悠闲自在,抬头望去,还可见飞鸟掠过。清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白石头沟管理站,马海波把刚刚切好的胡萝卜放在山坡上。“麋鹿主要以草为食,通常会在水源附近寻找食物。但是,天气冷还是要适当补给。”资源保护股股长马海波边说边和同事们拿起望远镜、无人机准备出发。他们要时刻掌握麋鹿在保护区的动态和健康状况,并跟踪和详细记录麋鹿种群的数量、饮食和交配情况……
2021年9月,来自北京麋鹿生态实验中心和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27头麋鹿,被顺利放归至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放归的27头麋鹿
2022年4月以来,9头麋鹿幼崽陆续顺利出生。“麋鹿最初生活在湿地或沼泽,这是它们第一次来到寒冷的山区,小麋鹿的出生说明大青山自然保护区是适合的栖息地。”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浩仁塔本说。
这是我国首次在蒙古高原南缘的华北区与蒙新区过渡带建立野生麋鹿种群成功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大青山野化放归麋鹿种群成功繁衍的第一代。
麋鹿曾活跃于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也被称为“四不像”。20世纪初,由于猖獗的狩猎、栖息地的丧失,麋鹿在中国本土灭绝。20世纪80年代,麋鹿从英国重归中国。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麋鹿种群数量已达9000多头。2019年,国家林草局启动了麋鹿种群扩散扩大放归计划,以扩大麋鹿的栖息地,建立新的野外自然种群。专家来到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考察后,选取了食物和水源充足的地方来放归麋鹿。
麋鹿
“由于国家的生态保护政策和近年来的充足降雨,保护区的植被覆盖率有所增加,保护区的环境越来越好了。野生动物,如青羊和狍子,数量也在不断增长。去年有一只梅花鹿和麋鹿一起生活了4个月,它们的关系非常融洽。”白石头沟管理站站长苏日图说。
梅花鹿
狍子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得山中岁月静好,飞鸟与狍子的新邻居——比大熊猫还珍稀的普氏野马在2021年秋天被放归。当年9月28日,国家林草局会同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在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了普氏野马野化放归自然活动,6匹普氏野马冲出刚刚打开的栅栏门,奔向大自然。这是我区首次实施野马种群扩散与扩大放归试验项目,对研究物种的遗传多样性、栖息地选择、环境适应性等具有重要意义。
普氏野马
普氏野马放归地位于保护区古路板管理站什字沟,这里森林覆盖率达55.5%,年降雨量395毫米,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为普氏野马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2022年9月5日,在普氏野马放归基地,母马顺利产下小马,之后的半个月,护理员刘满元、周忠义、王俊恒成了24小时在线的保姆,精心照料普氏野马母子,如今小马茁壮成长,非常健康。
普氏野马又名蒙古野马,是目前世界上濒危的大型野生动物之一,被我国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拥有6000万年进化史的普氏野马,曾经生存繁育于我国新疆和甘肃、内蒙古交界的马鬃山一带,以及蒙古国的干旱荒漠草原地带。但由于人类的猎杀、生态环境的恶化等多重原因,普氏野马曾一度在我国绝迹。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国外引入普氏野马。经过多年的发展,普氏野马人工繁育种群不断壮大,并重建了野外种群,成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领域野外种群恢复的成功典范。
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教授胡德夫在新疆从事了20年普氏野马监测工作,他介绍,普氏野马会在气候条件恶劣的冬季去山谷寻找食物与安身之地,而连绵几百公里的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满足普氏野马的生存需求。在历史上,大青山一带曾是普氏野马的分布区,从现实看,近年来大青山生态建设的显著成效又为普氏野马的引入创造了条件。
浩仁塔本介绍,第一代大青山麋鹿和普氏野马的种群繁衍成功,不仅丰富了内蒙古的生物多样性,更进一步印证了内蒙古生态环境的优势及绿色发展潜力。
斑花杓兰
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社会生存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直以来,我区坚持致力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实施濒危野生动物保护工程,不断加大野生动植物保护力度,修订完成《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内蒙古自治区珍稀林木保护条例》,公布自治区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通过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划定并严格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同时建立了由20个厅局组成的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联席会议制度,开展打击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专项行动。
花楸
珊瑚兰
截至目前,全区共记录到陆生脊椎动物613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69种;全区维管束植物共计2619种,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46种。
(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郭伟伟 武峰)
(图片由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提供)